水杉矗立,精神長存;杏壇流芳,風骨永駐。
在華東師范大學的校園里,大師們以智慧為筆,以理想為墨,書寫了師大的底蘊與榮光。
他們不僅是學術的奠基者,更是教育家精神的典范——堅守初心、開拓創新、心懷家國。讓我們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力量,在新時代的教育路上繼續前行。
呂思勉 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 1884
? ?
“歷史是維新的佐證,不是守舊的護符。惟知道歷史,才會知道應走的道路,才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,所當盡的責任?!睌凳陙?,呂思勉先生講歷史、批作業、編教材,把枯燥的年份變成了鮮活的故事。
“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”之一的呂思勉先生,1951年就帶著史學熱情扎根華東師大。他花十余年寫就的《白話本國史》,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。連錢穆、趙元任這些后來的名家,都曾是他課堂上的學生。
【解鎖地點】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·呂思勉生平事跡展
孟憲承 現代大學理想的描述者 1894
“現代大學的理想:智慧的創獲、品性的陶熔、民族和社會的發展”。孟憲承,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與教育理論家。1951年出任華東師范大學首任校長,主持學校初創工作。他晚年專注中國古代教育史研究,主編《中國古代教育史資料》等經典文獻,奠定了華東師大教育學科的基礎。
【解鎖地點】孟憲承·劉佛年教育成就陳列室、孟憲承雕像
周煦良 嚴謹而深邃的翻譯家 1905
周煦良,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家、翻譯家,曾任華東師范大學外文系主任、教授。致力翻譯,非常講究格調和文筆,主張翻譯應在直譯的基礎上提高到意譯,同時認為應當使用現代漢語,適當吸收古漢語的精華,做到古為今用。他主編高校文科教材《外國文學作品選》,把介紹和傳播外國文學精華作為己任。
【解鎖地點】麗娃河畔的翻譯家成果陳列室
陳彪如 經濟學一代宗師 1910
“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介紹凱恩斯主義的第一本書,是中國出版的有關凱恩斯文獻中最詳細的一本”,日本學者這樣評價陳彪如的《什么是凱恩斯主義》。陳彪如,經濟學家,中國國際金融學開拓者。1952年進入華東師范大學,歷任政治教育系教授,經濟系教授、系主任,世界經濟研究室主任。他主編的《國際金融概論》成為全國高校文科教材。其學術貢獻推動華東師大經濟學科躋身國內前列。
【解鎖地點】陳彪如學術成就陳列室
劉佛年 社會主義教育學的奠基人 1914
“一個教師,如果接受了一個成績差的班級的教學任務,不是埋怨學生不爭氣,自己運氣不好,而是準備盡最大努力去提高全體學生的水平,實現大面積豐收,只要他有這樣的精神狀態和工作態度,他就有了勝利的把握?!眲⒎鹉?,教育家,華東師范大學第二任校長。他主導編寫新中國首部《教育學》統編教材,推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。改革開放后,他為師大的建設以及當代中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。
【解鎖地點】孟憲承·劉佛年教育成就陳列室、劉佛年雕像
馮契 中國當代大哲 1915
“要救國,就要有理論,最根本的理論是哲學?!瘪T契,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、哲學史家。1951年起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,曾任政治教育系主任、哲學系名譽主任。馮契哲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是哲學和哲學史的交融統一,在當代中國哲學史上,做出了兩大原創性哲學成果:以一己之力完成從中國古代到近代的哲學史寫作、以廣義認識論為基礎建構了“智慧說”哲學體系。
【解鎖地點】馮契學術成就陳列室
錢谷融 文學真義的捍衛者 1919
錢谷融,著名文學批評家、文藝理論家,華東師大中文系奠基人之一。1957年,錢谷融寫就《論“文學是人學”》,核心觀點就是“文學的任務在于影響人、感化人;作家的美學理想和人道主義精神,就是作家世界觀中對創作起決定作用的部分”。
【解鎖地點】群賢堂(文史樓)
王元化 學者型思想家 1920
“我是一個用筆工作的人,我最向往的就是盡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。留下一點不媚時、不曲學阿世而對人有益的東西。”王元化,著名文藝理論家、思想家,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青年時代心懷愛國熱忱,投身革命事業,寫了大量富有戰斗性的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文章。50年代初任上海新文藝出版社總編輯、上海文委文學處處長。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設立了“元化學舍”,傳承王元化先生的學術薪火。
【解鎖地點】王元化學館
其實這些大師的故事從不是“過去式”——今年5月“紅途”平臺在華東師范大學普陀校區舉行“紅途”快閃活動,現場推介滬上“大先生”紅色文化研學路線,早把他們的精神裝進了12處場館里。線路以時間線,依次呈現馬相伯“毀家興學、教育救國”的熾熱情懷,蔡元培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博大胸襟,黃炎培“敬業樂群”的教育理念,陶行知“生活即教育”的實踐創新,陳望道堅持不滅的“信仰之源”,陳鶴琴“活教育”的學術理論,孟憲承、劉佛年“學為人師、行為世范”的師范精神,以及陳彪如“金融奠基、服務國家”的學術擔當,錢學森“科學報國、勇攀高峰”的家國情懷,馮契“智慧說”的哲學體系,王元化“思辨求真、叩問時代”的思想鋒芒,于漪“一輩子做教師,一輩子學做教師”的教育堅守。這些寶藏館,是觸手可及的精神課堂,等著我們去打卡解鎖,讓我們一起傳遞“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”的溫暖。
嚴謹自由,深邃溫潤;師大大師,杏壇長存。
教育家精神從未囿于書齋,而是化作一盞明燈,照亮無數求索者的前路。他們用畢生堅守詮釋了“求實創造,為人師表”的深刻內涵,更以赤子之心在時代畫卷上寫下“育人報國”的注腳。
今日,我們回望大師足跡,不僅為傳承學術薪火,更為讓這份以文化人、以德育人的教育家精神,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。
(文字:王鈺、高言)